大通县 乡村振兴局:易地搬迁换新貌 生态宜居展新颜
X 关闭
“有水、有电、有暖气,出门就是宽阔的马路,看病方便了、孩子上学也近了”。说起易地搬迁带来的变化,群众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大通县坚持把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任务,聚焦“搬得出、有就业、能致富”的总体目标,统筹推进安置区后续扶持就业帮扶、产业发展、社区管理等重点工作,奋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过上好日子。截至2023年,全县易地搬迁脱贫人口154户653人,实现有劳动能力易地搬迁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搬迁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全县脱贫人口收入。
促进稳岗就业,彰显服务“特色”。坚持以稳岗位和保就业为抓手,促进易地搬迁群众持续致富增收,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进村入户活动,进一步提升转移就业工作服务水平,让搬迁群众了解政策,做到心中有底。通过各类网络平台滚动发布用工岗位信息800余条,通过线上线下组织招聘活动9场次,“双线并行”,推动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积极落实易地搬迁脱贫户劳动力务工交通补贴政策,为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劳动力落实外出务工交通补贴,加大就业范围,拓宽就业门路。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围绕县内外用工需求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集中开展了短期技能培训工作,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了易地搬迁群众务工就业能力,让易地搬迁脱贫户384人实现就业。
(资料图片)
拓展增收渠道,培育就业“亮色”。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持续增收作为后续扶持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帮扶措施,有效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最大力度促进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实现稳步增收。产业扶持到位,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建设规模65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一处和规模34.1兆瓦光伏电站一处,每村年收益达31万元。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发展,引导搬迁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东峡镇田家沟村投资300万元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年收益15万元左右,实实在在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统筹开发公益岗位,密切关注“一有两无”特殊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合理开发护林、保洁等公益岗位,确保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前三季度易地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084.4元。
健全管理体系,擦亮组织“底色”。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助推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生活,树立现代城市、现代社区管理理念,探索创新“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群众自治”的治理模式。党建引领抓治理,宝库乡寺堂村、俄宝图村、孔家梁村三个村均在金色家园小区购置村“两委”办公场所,对三个村搬迁群众仍按原隶属关系进行管理,并按搬迁安置小区隶属关系就近就医就学,各搬迁村构建“党小组+自管委员会+志愿服务组织”三位一体治理模式,落实就业帮扶、权益保障、养老衔接、信访调解、应急管理、志愿服务“六个到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村“两委”成员、党员和保洁员开展“周四”周边环境整治。积极发挥党员、保洁员和农户的联动机制,形成“党员带头、保洁员日常、农户常态”的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移风易俗促融合,各安置点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通过普及相应政策,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治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让精神引领和道德力量深度融入搬迁家庭,不断提高搬迁群众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公共责任意识和道德水准,建立幸福和谐的人际关系,用实际行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政策落地,突出人文“本色”。聚焦把易地搬迁安置区打造成为脱贫致富示范标杆的目标,围绕“功能完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治理有效、社会稳定、群众满意”创建重点,立足资源优势,尊重群众意愿,突出地域特色,以满足群众现实需要为着力点,以贴心服务、用心帮扶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及联点帮扶干部工作职责,宣传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加快社会融入以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切入点,推动搬迁群众较好融入社区,助力搬迁群众找到新归属,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全力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累累硕果盈枝头,春风浩荡满目新,搬迁群众“人心思变、人心思进、人心思富”的氛围愈加浓厚,易地搬迁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了地,新房建到了脱贫群众的心坎上。
来源:大通融媒
监制:刘幸海
责编:寇荣
编辑:冯丽晨、马思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