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今年还将推进哪些重点工程?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形成航空“双枢纽”格局,“轨道上的京津冀”不断巩固提升,京张高铁、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开通运营,众多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跨省通勤日趋便利……
近年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正从蓝图变成现实。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已经形成。目前,京津冀地区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2023年,一批服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津兴城际将让天津市民可以坐高铁前往北京大兴机场乘机,横跨潮白河的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将让大厂居民跨省通勤更顺畅,紧张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未来将接入多条国铁和城市轨道线路,成为北京东部地区的“新门户”。
【资料图】
三地间跨省通勤日趋便利
每个工作日的早上8点,李杨都会准时从北京南站的火车出站口走出,换乘地铁4号线,“9点就能到单位,还可以吃个早饭。”
京津城际铁路的高效运转让家在天津、在北京上班的李杨每天都可以在双城间顺畅往返。随着京雄、京唐、京滨城际铁路相继开通,更多的跨省通勤族可以坐火车去上班,与家人不再聚少离多。其中,京唐城际铁路是河北三河首条城际铁路线路,尽管目前开通运营不足两个月,在高峰期,客流量已达到日均3000人次。
河北的三河、大厂和香河被称作“北三县”,与北京仅一条潮白河相隔,让无数“北漂”把家安在这里。无论冬夏,潮白河桥上总会有许多跨省通勤者骑着电动车、挤着公交,或是自驾跨过京冀两地的分界线——潮白河。北京公交集团的一项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公交集团共运营北三县的跨市域公交线路24条,承担了北三县与北京市中心城区、副中心的公交出行服务,疫情前日均客运量达到18.5万人次。
随着更多样的交通方式出现,跨省通勤者的上班路正在变得更加从容。去年,燕郊居民孙鹏开始乘坐定制快巴来北京上班。“前一天用手机下单,然后在固定的上车点位等车就好了,非常方便。”由于能走公交专用道,通勤时间更有保障,而且在上车时就查验身份证,孙鹏再也不用担心会堵在检查站前不到一百米的道路上了。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向纵深拓展
近年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目前,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已经形成。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10848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8.3%;北京至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与300公里范围内的主要中心城市“津石保唐”均实现高铁1-1.5小时快速联系。高速公路总里程10585.5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2.6%,38条公交线路实现跨省常态化运营,服务17个县市,日均客运量约27万人次。
“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并不断发挥作用。京张高铁、京哈高铁、京唐城际等相继建成通车,区域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高铁覆盖。
京津冀地区的高速公路主骨架也已基本形成。据北京市交通委介绍,9年来北京市新建高速公路里程214公里,总里程达到了1196公里,较2014年增长了21.8%。目前,京雄高速公路北京段的剩余部分也正在抓紧施工,预计今年将实现全线通车。
■地标一:津兴城际
轨道交通扩大北京大兴机场“朋友圈”
京津冀地区是当今世界上轨道交通路网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这样的轨道路网为三地间更紧密的合作与更顺畅的资源流动提供了可能。对京津冀三地的居民来说,轨道交通发展更直观的改变体现在交通选择的多样性上,就比如说,可以坐着高铁赶飞机了。
2019年正式投入运营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处于北京与河北两地交界位置,京雄城际铁路从大兴机场下方穿越而过,向南直达雄安新区,河北多地的居民可以坐着高铁来北京“赶飞机”。随着新冠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跨省出行更加便捷顺畅,这座机场的效能更是日益凸显。在刚刚过去的春运里,大兴机场保障进出港航班日均704架次,每天迎来送往9.4万人次旅客,不断刷新纪录。1月17日,大兴机场国际及地区航线正式复航,2月16日,大兴机场恢复国际航班后的首条洲际航线正式开通。
津兴城际铁路安次站。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多种交通方式与大兴机场间的联系也正变得更加紧密。雄安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R1线)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这条全长86公里的轨道新线共设8座车站,还在雄安新区启动区设置了城市航站楼。未来,它将与京雄城际铁路的功能实现互补。根据规划,国铁线路主要负担起北京、雄安两地间快速直达的运输需求,北京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与河北R1线则分别承担起各自地区通达大兴机场的客运任务。
正在建设中的津兴铁路将让天津市民来北京大兴机场乘机更加便利。继京津城际、京沪高铁、京滨城际铁路后,津兴城际铁路将成为京津间第4条高铁通道。这条铁路东西两端分别是天津西站与大兴机场站,全线长度100.79公里,共设天津西站、胜芳站、安次站、永清东站、固安东站、大兴机场站6座车站。目前,津兴铁路的铺轨施工即将全部完工,两座新建车站的站房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站房装修也在抓紧推进中,预计年内就可以开通投入使用。
按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规划设计时的愿景,这座位于北京、河北交界地带的机场辐射范围是京津冀三地,三地的居民都可以享受到这座全新航空枢纽带来的便捷出行体验,而实现这一愿景的途径就是轨道交通。津兴铁路建成后,乘客下了高铁直接可以进入大兴机场航站楼换乘飞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也将真正成为覆盖京津冀三地的航空枢纽。
■地标二:厂通路潮白河大桥
一桥飞架两地,京冀间再添新通道
视角回到局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前景同样值得期待。初春的潮白河上,靠近岸边的冰凌还未全部消融,而厂通路潮白河大桥的工地早已是繁忙火热的建设场面。一条并不宽敞的工程道路上,各类施工车辆在司机的操控下闪转腾挪,钢筋、沙土等建材被运抵大桥施工的“前沿阵地”。
在河岸边的区域,一大片陆地被圈了起来,两座施工所需的钢架栈道桥立于河上,即将全部建成。工程建设即将全面转入水下桥梁桩基施工阶段,耳边不断传来各种机器轰隆声,工人们也在各处紧张作业。
2月24日,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建设现场,工程建设用桥正在施工。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在京冀两地间,潮白河上又将有一座地标性的桥梁建成——厂通路潮白河大桥。2月24日,在大桥的建设现场,记者看到,横跨潮白河两岸的工程建设用桥即将全部建成,建设方正在为桥梁桩基施工做最后的准备,相隔不远的对岸就是人口密集的北三县。“大桥的设计十分有特点,三孔桥从侧面看类似舵轮,寓意起航。”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项目书记唐宏说,届时这座大桥将成为潮白河上的又一新地标。
据北京市交通委通州公路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厂通路是连通北京和河北大厂的一级公路,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大厂县域内,全长约7.9公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协同发展的重点工程。厂通路潮白河大桥是厂通路上的重点工程,桥长约1.6公里,双向设六车道,两侧慢行道各宽3.5米。
目前从大厂前往北京,需要先走已建成的厂通路、蒋谭线,再经过武兴路到达城市副中心,厂通路全线通车、潮白河大桥建成后,将不用再绕行上述道路,大厂县至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距离将缩短至5公里,比原先少绕行20公里,通行时间将节省半小时。按照计划,厂通路将于今年12月底完工,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将于明年9月完工。
“一路一桥”的建成将给京冀通勤人员提供更多路径选择,在副中心和北三县之间增加一条快速交通要道,对于缓解通燕高速、京塘路、武兴路等原有道路的交通压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重要领域,北京今年将持续推进连接河北北三县与城市副中心道路工程的规划建设。北京市交通委协同发展处处长赵阳表示,现在副中心和北三县规划有14条连接的道路,目前已经连通了10条,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厂通路、石小路、姚家园路东延、通宝路等4条规划道路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通州和北三县的交通联系。
■地标三: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
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将成为“站城一体化”范本
2月24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现场内,不停旋转着的塔吊搬运着钢筋等建材,工人们分散在各处加紧施工。
记者从京投所属枢纽管理公司了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于2019年11月开工建设,截至目前,主体工程土方完成75%、结构完成50%,地下车站已在地面“露头”;2023年底,副中心站枢纽工程的主体部分将完成85%以上。预计2024年12月底完工后,这里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2月24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施工现场,工人正在安装钢筋。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从空间位置上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西靠北运河河岸,东邻东六环,处于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空间结构交会处,是10个全国客运枢纽之一,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桥头堡”,是北京唯一连接两大国际机场的铁路综合枢纽,也是副中心唯一连接京津冀和城市中心区的换乘枢纽。投入使用后,枢纽进出京双方向日均客流可达百万人次。
对于这一“超级工程”,单凭目前能看到的建设场面,很难想象它未来的样貌。在距离施工现场一路之隔的项目部内,一部沙盘模型形象地展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的全貌——项目采用站城融合理念,未来将实现地下枢纽、地上城市,构建“TOD生态圈”(TOD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将实现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多种方式综合换乘,同时,它的交通部分几乎全部建在地下,汇集了多条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包括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城际铁路联络线、平谷线、M101线、6号线,并预留1座城市航站楼。地上则主要进行站城一体化的开发,建筑包括五星级酒店、5A级写字楼、公寓、文化艺术展览、商业、休闲等多种业态。此外,枢纽内还规划有1座运河码头和15条公交接驳线路。
依托京唐城际铁路和城际铁路联络线,枢纽将实现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河北唐山市,1小时内直达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
记者注意到,在工地的中心部分,有一片建设进度较快的工程区域,这里正是未来车站的核心区域。目前,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已经进入地下一层顶板的结构施工,地下车站已在地面“露头”,整体的钢结构轮廓正在慢慢展现出来。这些钢架结构的下方正是未来枢纽的核心区,通过透明的屋顶构造,温和的阳光将从这里被引入地下。而在地上还将建设标志性建筑——“京帆”屋盖,打造檐下绿色城市会客厅,每年可减少照明用电约48.6万度。
根据建筑设计蓝图,“京帆”屋盖融入城市花园,衔接城市绿轴,形成独特景观,将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工程建造中将使用穿孔遮阳板,平衡冷热负荷,合理化控制室内光热环境。经测算,采用“京帆”方案,每年可减少热负荷520万千瓦时,相当于3200台家用空调的夏季制冷量;每年可减少照明用电约48.6万度。
未来,枢纽还将建立绿色出行优先的交通体系。枢纽区域将实现90%以上的绿色出行比例,相对北京中心城区现状73.1%的绿色出行比例,提高近17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碳排放0.48万吨。
■地标四:平谷线
通勤者期盼多年,北三县到北京CBD最快不到半小时
京津冀区域内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平谷线也正在加速推进。去年12月初,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平谷线政务中心站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成为全线首座封顶的地下车站。日前,位于河北燕郊的平谷线潮白大街站完成封顶,成为平谷线河北段首个完成封顶的车站。
从规划至今,平谷线已让通勤者期盼多年。2016年底,平谷线开始动工,不过受制于各种因素,施工进展缓慢,最初仅是部分区域“圈地”,进场设备也寥寥无几,即便如此,也依然让不少居住在北三县的跨省通勤族兴奋不已。
2月14日,地铁22号线(平谷线)管庄站,工人正在现场进行施工作业。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线路始终停留在规划层面,因京冀两地在项目审批、审查、验收等方面均有不同,一直到2021年,京冀两地才确定了地铁平谷线所涉43项手续办理的委托承接方案。2022年,两地相继批复了各自部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建设终于按下“加速键”。
作为北京市首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谷线连通北京市朝阳区、通州区、平谷区和河北省三河市,全长81.2公里,其中北京段长约51.2公里,设16站;河北段长约30公里,设5站。平谷线沿线共设12座换乘车站,未来可与12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条城际铁路以及2条市郊铁路衔接。
平谷线建成通车后,将使北三县、平谷区首次接入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网,预计从北京CBD到政务中心最短只需20分钟,从CBD到北三县最短只需29分钟,从CBD到平谷新城最短只需49分钟;从城市副中心到北三县将实现最快9分钟通达。
平谷线的开通将为居住在河北燕郊、工作在北京市内的跨省通勤族提供极大便利,真正串联起中心城、副中心、河北三河地区及北京东部发展轴,大大拉近京冀两地的时空距离。
考虑到早晚高峰客流大的问题,平谷线还将是北京第一条采取快慢车运行、不对称发车、多交路运营的线路,依据不同区域的客流出行特征,提供人性化、差异化服务。平谷线设置中心城-城市副中心、中心城-北三县、中心城-平谷区3种灵活运营交路,以及早晚高峰大站快车,提高出行效率。最快的车只停靠7个站,东大桥到平谷最快49分钟可达,而慢车站站停,全程需要72分钟。
平谷线建成后,将大幅缓解北京东部廊道客流压力,还将接入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与京唐城际铁路、市郊铁路新城联络线等铁路高效衔接,实现京津冀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快速转换,支撑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白爽 校对 吴兴发